2025年我校采取申请审核制招收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欢迎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
一、时间安排
我校博士研究生每年于秋季学期入学。申请我校2025年9月入学攻读博士学位者,请在2025年6月14日之前,提交申请材料。
二、报考条件
1. 非中国籍公民
2. 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
3. 健康状况良好
4. 年龄不超过55周岁(以2025年9月1日计算)
5. 达到相应的专业入学要求(https://admission.blcu.edu.cn/56/list.htm)
三、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
博士研究生专业介绍可查询:https://admission.blcu.edu.cn/61/list.htm
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 指导教师 |
050101文艺学 | |
文艺美学与艺术理论 | 王一川 |
儒学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研究 | 韩德民 |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
汉语句法语义研究 | 崔希亮 |
理必训诂学 | 冯胜利 |
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 | 张 博 |
计量语言学 | 刘海涛(兼) |
语言习得与语言病理学 | 高立群 |
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 | 郭晓麟 |
计量语言学 | 黄 伟 |
互动语言学 | 李先银 |
语言教育 | 梁 宇 |
汉语词汇语义学 | 孟 凯 |
汉语话语分析及应用研究、语文现代化研究 | 聂 丹 |
语法语义学及语法习得 | 施春宏 |
语言测试与学习 | 王佶旻 |
赵琪凤 | |
语言教育、语言管理 | 魏 晖 |
汉语学习及认知研究 | 邢红兵 |
句法语义学 | 熊仲儒 |
语法研究与应用 | 玄 玥 |
汉语语法、词汇教学研究 | 杨玉玲 |
社会语言学与汉语方言 | 张世方 |
藏缅语族语言研究 | 朱艳华 |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 |
汉语方言学 | 曹志耘 |
训诂学与词汇史 | 华学诚 |
吴福祥 | |
汉语历史语法与历史语义 | 徐朝东 |
汉语语音史 | 赵日新 |
汉语方言学 | 王莉宁 |
汉语方言学与语言资源研究 | 黄晓东 |
汉语方言及其变异研究 | 李润生 |
训诂学、词汇学与汉语教学研究 | 刘 利(兼) |
汉语历史语法 | 罗卫东 |
古文字与古文献 | 曹志耘 |
历史句法语义 | 帅志嵩 |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 |
中国诗学与魏晋唐宋诗歌艺术 | 韩经太 |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献 | 方 铭 |
神话学与先秦文献 | 刘宗迪 |
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 | 陈民镇 |
唐宋文学与古代文论 | 郭 鹏 |
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研究 | 张廷银 |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 杨晓斌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 刘青海 |
理学文化与近古文学 | 王培友 |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性别文化 | 李 玲 |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 | 于小植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 杜运辉 |
中国当代文学 | 路文彬 |
中国近现代文学及思想史研究 | 席加兵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研究 | 张冠夫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 | 赵冬梅 |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
西方文学经典与比较文学 | 陈戎女 |
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 | 张 华 |
东亚文学文化关系、海外中国学 | 周 阅 |
0501Z2语言智能与技术 | |
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计算 | 刘鹏远 |
文化数字化、数字人文、文化大 数据挖掘 | 刘忠宝 |
汉语篇章结构自动分析、语言大 模型与深度学习 | 罗智勇 |
计算语言学 | 邵艳秋 |
大数据与语言教育 | 徐 娟 |
李吉梅 | |
语言智能与技术 | 荀恩东 |
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计算 | 于 东 |
语音习得与智能技术 | 张劲松 |
解焱陆 | |
语言与视觉媒体技术 | 张习文 |
0501Z5心理语言学 | |
语言学习与认知加工 | 江 新 |
儿童语言发展与认知加工 | 陈 傲 |
0501Z6语言资源学 | |
语言资源管理与伦理研究 | 李宇明 |
语言资源建设及应用 | 杨尔弘 |
0501Z7语言认知科学 | |
语言认知神经科学 | 陆灵犀 |
语言认知神经科学 | 李 乐 |
语言习得与认知神经科学 | 魏岩军 |
0501Z8世界汉学与中国学 | |
海外汉学与中国学 | 徐宝锋 |
海外汉学与中国学 | 张西平 |
海外汉学与中国学 | 何莫邪(ChirstophHarbsmeier)(兼) |
海外汉学与中国学 | 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Carvalho) |
海外汉学与中国学 | 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KATSIOSStavros)(兼) |
海外汉学与中国学 | 埃琳娜·埃弗拉米多(ElenaABRAMIDOU)(兼) |
美国汉学、比较诗学 | 胡燕春 |
世界汉学的国际出版研究、世界 汉学数字出版资源建设研究 | 王壮 |
0501Z9 文献语言学 | |
文献词汇与词汇史 | 华学诚 |
语法史和语法学史 | 魏兆惠 |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 |
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 | 张生珍 |
英语小说 | 胡 俊 |
当代英语文学与当代世界文学 | 穆 杨 |
英语诗歌 | 王秋生 |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
认知语言学(眼动、脑电、核磁) | 陈香兰 |
应用心理语言学 | 官 群 |
音系学理论及应用 | 马秋武 |
语义学、语用学及语言哲学 | 王 欣 |
教育语言学 | 许宏晨 |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学研究 | 吴 平 |
0502Z2翻译学 |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管兴忠 |
中国文化经典外译 | 王丽虹 |
翻译理论研究 | 王 宁(兼) |
跨学科翻译研究 | 许 明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张宝钧 |
0502Z3语言与人脑科学 | |
01 理论语言学及生物语言学 | 司富珍 |
1301艺术学 | |
01艺术理论 | |
艺术理论 | 韩经太 |
艺术理论 | 王一川 |
艺术美学 | 王亚芹 |
02艺术传播 | |
艺术传播与智能媒体研究 | 段 鹏 |
视听艺术理论与传播、智能媒体 传播研究 | 宋 凯 |
艺术国际传播 | 韩 霄 |
03美术学 | |
美术批评与美术传播 | 尹成君 |
书法文献与书法史 | 朱天曙 |
中国画理论与创作研究、视觉图 像研究 | 杨东谕 |
1407 区域国别学 | |
01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 | |
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研究 | 段 鹏 |
海外中国学研究 | 徐宝锋 |
文化战略与全球传播 | 云国强 |
海外中国历史、地方史、近代思 想史 | 艾 恺(GuySalvatoreAlitto) |
海外中国哲学 | 鲍德松(RagnarBaldursson)(兼) |
国际关系 | 曹伯义(CarstenB. Thøgersen)(兼) |
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传播 | 高伟云(Jeroende Kloe) |
海外中国传统文化 | 马克林(ColinPatrickMackerras)(兼) |
02中东中亚综合研究 | |
中东研究 | 罗 林 |
俄语地区社会与文化 | 管玉红 |
北非地区研究 | 刘宇宁 |
中东中亚能源 | 陆如泉(兼) |
阿拉伯语语言学、翻译学 | 陆映波 |
中亚研究 | 马方方 |
中东与中亚研究 | 涂龙德 |
中东问题研究 | 王茂虎(兼) |
中东研究、伊朗研究 | 王泽壮 |
中东问题研究 | 周 华 |
阿拉伯社会文化 | 费拉丽(FerialFILALI)(兼) |
03 日本专题研究 | |
日本文学与文化 | 关立丹 |
日语语言学 | 孙佳音 |
04区域国别学理论方法 | |
区域国别学理论方法 | 罗 林 |
区域国别学理论方法 | 白云真 |
国际组织与治理研究 | 贾烈英 |
区域国别学理论方法 | 宋晓玲 |
周边安全与战略研究 | 王晓文 |
区域国别学理论方法 | 郑承军(兼) |
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 指导教师 |
0453 国际中文教育 | |
01课程与教学领域 | |
国际中文教育汉语本体研究 | 崔希亮 |
中文教学及教学资源研究 | 郭风岚 |
专门用途中文教育研究 | 姜丽萍 |
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传播 | 李 萍 |
汉语修辞学与国际中文教育 | 李胜梅 |
课程与教学研究 | 施家炜 |
第二语言习得 | 闻 亭 |
语言文化研究 | 杨建国 |
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研究 | 张 浩 |
02机构(项目)管理与领导力领域 | |
商务汉语与在线教育研究 | 沈庶英 |
中文国际传播与管理;国际中文教育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法 | 吴应辉 |
03创新咨政与智库领域 | |
中文国际传播与管理、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与方法 | 马箭飞 |
中文国际传播 | 卢德平 |
语言政策、语言测试 | 彭恒利 |
语言标准与阅读教育研究 | 王鸿滨 |
四、提交材料
1. 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毕业生须提供预毕业证明,提供预毕业证明的同学须在我校开学报到注册日期之前补交正式毕业的最高学历证明
2. 硕士课程完整成绩单
3. 对应专业要求的语言能力证书(2年内有效)
4. 有效期内普通护照信息页(护照至少在正式开学180天以内有效)
5. 担保人有效证件(护照或身份证)
6. 两名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副教授职称以上(或相当职称)专家的推荐信(需推荐人签字,并写明日期与联系方式)
7. 学习计划书:包括个人简历、汉语水平及学习经历、以往研究成果、攻读博士课程期间的研究计划、毕业后的就业目标。要求1500字以上,用中文书写。
8. 博士导师接收函(需自行联系导师获取,格式请参考https://admission.blcu.edu.cn/xxxz/list.htm)
9. 根据专业入学要求须提交的其它申请材料。详细信息请访问(https://admission.blcu.edu.cn/56/list.htm)
注:如申请材料不是中文或英文,须附上中文或英文的公证翻译件。
申请方式:通过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报名系统https://apply.blcu.edu.cn在线申请。
报名费:800元/人,需在国际学生报名系统提交申请时在线支付。原则上报名费不退。
支付方式支持:
国际信用卡(有国际业务的VISA,MASTER信用卡)
国内银联卡(有网银功能的银联卡,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
五、录取
我们会组织相关专家对申请人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在专家审查过程中对申请者进行笔试、面试或其它方式的考察,相关专业入学要求请查看:https://admission.blcu.edu.cn/56/list.htm
六、费用
1. 学费:每学年人民币32500元,每学年开学时一次交清。
2. 住宿费:单人间160-300元人民币/天,双人间90-120元/天(以入住时实际价格为准)
3. 奖学金申请:“北京语言大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相关信息请查看:(https://admission.blcu.edu.cn/98/list.htm)
七、其他事项
如在申请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请咨询:国际学生处
电话:+8610-82303086
邮箱:cn@blcu.edu.cn (中文)
en@blcu.edu.cn (英语)
或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8610-82303470